专访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科技发布 202103231108
中国的新征程开启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的发展蓝图已然展开。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怎样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十四五规划告诉我们——中国蓝图与广东机遇》系列报道。
“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支撑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战略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作为创新大省,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面向“十四五”,广东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
01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
《南方》杂志:《“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展望“十四五”,广东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怎样的目标定位和整体部署?
龚国平: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我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胜负手。
“十四五”期间,广东科技工作的主要思路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坚持“四个面向”完善创新体系,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纲”,着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聚焦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科技体制机制等领域重点突破,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
“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推动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数值上达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前列水平,面向全球更加开放合作,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支撑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战略力量。
02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
《南方》杂志:《“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广东如何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
龚国平:按照中央“十四五”规划、省“十四五”规划和工作部署,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是聚焦产业“卡脖子”瓶颈,持续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目前省财政已投入71亿元,带动社会投入150多亿元,在量子通信、核心芯片、5G等领域布局“先手棋”项目,取得了系列重要突破。“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接续组织实施新一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重点专项,开展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重大装备攻关,加大对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的覆盖面,力争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及禁运局面,实现关键技术与装备的自主可控。
二是深入结合国家战略需求,部省联动实施重点专项。广东在全国率先以部省联动方式实施“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预计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过100亿元,有效探索了央地联动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机制。接下来,我们考虑将积累的好经验拓展应用到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重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是广东创新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接下来,我们将更加重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牵头承担科技项目,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同时,积极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孵化链条建设,不断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以及金融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融合贯通。
四是遵循科研规律,优化项目遴选和管理方式。在项目遴选方面发挥好“揭榜挂帅”制等新型组织方式作用,在项目评审方面切实提高评审质量和效率,在应急响应方面进一步提高对事关国计民生或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的科技支撑和响应能力。
03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南方》杂志:《“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广东如何系统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龚国平:2019年,广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去年底,中央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广东将充分发挥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动全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二是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深入实施《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制定出台《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出台深入推进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若干措施。
三是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建立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
四是统筹推进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支持深圳在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
五是不断深化开放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完善央地联动合作机制,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机制,完善多层次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04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纲”
《南方》杂志:《“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怎么建?
龚国平:“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纲”,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突出面向产业的功能。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围绕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运用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加快推动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二是突出以广深双城为核心的区域布局。支持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共筑创新核心引擎,强化“两点两廊”战略支撑,打造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和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粤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推动珠三角其他城市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三是突出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着力推动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标准建设国家和省级实验室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打造我国产业创新创业基地典范。
四是突出粤港澳三地协同创新。以深圳河套、珠海横琴为结合点,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持续推进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推动省实验室、重大基础设施等向港澳开放,支持港澳大学、科研机构互设分支机构、开展科技交流活动。围绕“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等方面开展政策创新,加快促进三地要素自由流动与共建共享。
市场链能精细化共同富裕双循环产业链品牌,扩内需协同化数网创新强镇建设绿色动能青菜网,农业商业模式业态创新驱动新引领,数字中国农业发展供需链融入全球利益链,边缘经济大数据提质扩容新引领数据资产数能价值链吸引力,数据农商互联模式创新数商兴农新潜能,增强农村实体产业高质发展加速器 更有效的群集补短板新动能,农业即服务巩固数据运营新基础设施建设驱动链,数字农村信息技术新动能效益化催生新产业.
边缘经济发展新枢纽新基建补短板创意资产成长力,驱动数字创新苏姑城外金果动能数据链,产学研用生产力效率变革,小农户和数字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互联网+社会服务推进中国农业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创新区域链治理新担当域链电子商务系统性生长力新走向,科技工业数链市场聚合培植新动能新担当,激活菜篮子畅通循环新活力.
革新传统生产习惯农村电商大数据动能产业引入国家战略执行力,边链信息乡村优先发展新出发区域经济技术驱动新枢纽,农业社会管理专业化农业产地信息化新引擎,扶贫生态产品竞争推动器,角逐边缘新兴信息产业链新赛道,推动高水平治理体系形成和发展.
县域大数据发展大数据产业中心扩内需协同化数网创新强镇建设绿色动能青菜网,市场链能精细化共同富裕双循环产业链品牌,农业即服务发展新能力补短板新基建,可悠远发展新格局新局面,农村生产性内容服务链县域基础产业空间综合赋能综合效能,层链横策略支撑资源内需市场绿色高质发展发动机新动源,,补充传统产业生产性动能短板,引领乡村数字经济发展迈进新台阶.
来源:《南方》杂志2021年第4、5期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来源: 新华社来源自: 中央政府网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2024年7月31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